技术文章/ article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小鼠模型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小鼠模型

更新时间:2018-08-24      浏览次数:1436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小鼠模型

(1)复制方法  体重为16g左右、年龄为6~8周龄的(雌性DBA/2×雄性C57BL/6J)F1代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其母鼠DBA/2淋巴细胞诱导模型,观察12周。先麻醉处死 DBA/2小鼠,无菌分离其脾脏、胸腺、淋巴结,比例为3:2:1,将所取组织在生理盐水中研磨,过150μm和70μm尼龙筛,镜下观察细胞存活状况,并计算细胞数量。将制备好的淋巴液活细胞经F1代鼠尾静脉注入体内,注射剂量为每只鼠50×1000000个淋巴液活细胞,注射时间分别为0、3、7及10d,观察12周。分别于实验预定时间收集模型小鼠尿液作尿蛋白浓度测定,同时采血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白蛋白(ALB)等指标;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dsDNA,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取模型小鼠肾脏,分别作冰冻切片、常规石蜡切片及电镜超薄切片,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

(2)模型特点  注射淋巴液活细胞后第4周起,模型小鼠活动减少,第8周时体重开始增加,毛发略暗,大部分小鼠可见皮下水肿,部分动物出现大量腹水,有的小鼠有抽搐样表现;注射后第10周,模型小鼠腹部明显增大,行动迟缓,毛发无光泽;肉眼可见其腹腔内有大量清澈腹水,脾脏、肾脏体积明显增大,肾脏苍白,分离血清呈乳糜样,小鼠成模率为96%,未成模小鼠均为雄性。F1代小鼠注射母鼠淋巴细胞后2周即产生自身抗体,出现蛋白尿;4周时F1代小鼠血脂、血清肌酐、尿素氮轻度升高,镜下观察仅可见肾组织内系膜细胞轻度增生,无间质损害;8周时小鼠血液生化指标明显改变,白蛋白和总蛋白升高,至12周后白蛋白和总蛋白减少,镜下观察肾小球系膜细胞中度增生,间质有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内有大量蛋白管型;12周时肾小球系膜呈中到重度增殖,内皮下可见大量免疫复合物,有局灶性或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出现类似人类Ⅵ型狼疮肾炎表现。10~12周时各项观察指标均改变明显,免疫荧光示IgG、 IgM、C3沿毛细血管壁及系膜区沉积。本方法建立的狼疮小鼠模型制作简便,时间短,发病迅速,病变特征典型,成模率高。

(3)比较医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为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选择合适而理想的动物模型非常重要。以往研究报道中常用自发狼疮小鼠模型,如 NZB/NZW、MRL、BXSB等小鼠,这些小鼠可自行发生并发展为SLE,但存在耗时长,实验条件较难控制等缺点,影响了这些模型的使用价值。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host disease, c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是上*的狼疮小鼠模型,可通过实验方法诱导,实验条件易控制;且发病早,诱导后12周即可出现典型的狼疮性肾炎病理改变,其病变与人类狼疮性肾炎的典型表现相似,尤其适合作狼疮性肾炎的研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小鼠模型的发病特点是淋巴样增生,它可产生与临床SLE患者相似的自身抗体,以及严重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脏疾病。本模型致病机制是将亲代淋巴细胞移植给F1代鼠而诱导,发病机制为MHC类部分不相容。本模型中母鼠DBA/2的基因型为H-2d,父鼠(C57BL/6或C57BL/10等)的基因型为H-2b,而它们杂交后获得的F1代小鼠基因型是H-2d/b,其 MHC类部分相同。由于供体DBA/2小鼠缺少抗F1代小鼠 T细胞同种异体的细胞毒性CD8+T细胞,MHC一类CD8+ T细胞没有活性,伴随体内INF-γ含量下降及CTL细胞减少;供体抗同种异体MHC-Ⅱ类CD4+T细胞激活受体B细胞,导致F1代小鼠体内B细胞大量增殖,从而产生自身抗体,终导致出现SLE样表现。本方法建立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小鼠模型与临床人类狼疮性肾炎相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狼疮肾炎模型。

021-56570878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2024 上海申知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214号-2   sitemap.xml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