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article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肌炎动物模型

肌炎动物模型

更新时间:2019-01-16      浏览次数:1763

肌炎动物模型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是神经肌肉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对肌组织的损害起关键作用。

1 大鼠肌炎模型

(1)复制方法  取豚鼠骨骼肌,用刀式匀浆机匀浆,制备肌浆球蛋白,在成年Lewis大鼠的双侧脚掌、背部两侧、尾根部5点,皮下注射弗氏佐剂(CFA)加等量肌球蛋白悬液;免疫剂量按每点1ml/kg体重,每周免疫1次,连续4周。同时经腹腔注射百日咳杆菌原液,每只0.5ml,细菌数为4.0×10的10次方个。

(2)模型特点  大多数模型大鼠均表现出活动迟缓、行走摇摆、倦怠无力、呼吸急促或微弱、背部向上隆起、头部下垂、进食减少、生长缓慢等症状;免疫4周后,光镜下可见肌纤维呈不同程度的变性,胞质混浊肿胀,肌纤维横纹模糊或消失,肌组织间质内可见散在及灶性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部分肌纤维萎缩。组织切片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细胞线粒体代谢异常,ATP酶显示Ⅰ、Ⅱ型肌纤维均受累。大鼠血清中肌球蛋白(myosin)特异性抗体含量明显增高。刀豆蛋白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

(3)比较医学  过去的研究报道不同学者曾分别用家兔、豚鼠、人和鸡的骨骼肌匀浆免疫大鼠,通过结果比较发现,经过豚鼠和人的骨骼肌匀浆免疫过的动物肌炎症状更为严重。本模型制作方法通过采用豚鼠骨骼肌肌球蛋白加弗氏佐剂多次免疫大鼠(Lewis大鼠,系近交系品种,对自身免疫反应较为敏感),使其体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产生肌肉抗体,同时豚鼠骨骼肌与大鼠骨骼肌又具有抗原交叉性,制成实验性肌炎的模型。

从动物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活检情况看,与人类多发性肌炎相近,实验表明,同时腹腔注射百日咳杆菌原液的大鼠炎症反应比单纯皮下免疫注射肌球蛋白和弗氏佐剂的乳化物更加严重,这与以前的有些研究报道应用百日咳毒素腹腔注射的实验结果相符,但具体作用机制不明。在多发性肌炎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对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细胞免疫在其中占优势。本方法制作的肌炎模型,在模型动物的肌组织中有炎症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及坏死等,说明模型制作过程中有细胞免疫反应参与,而这一结果的产生,是由于肌球蛋白的免疫诱导所形成的。刀豆蛋白A是T淋巴细胞刺激原,通过非特异性活化多克隆T细胞来增强机体整体的T细胞免疫。因此,刀豆蛋白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代表了机体整体T细胞的免疫功能。

2 豚鼠肌炎模型

(1)复制方法  先用家兔新鲜纯骨骼肌制备肌匀浆:切碎肌肉后加pH 7.2ψ(H3PO4)=20%的缓冲液,冰水浴中用刀式匀浆机以1700r/min匀浆3次,一次5s,间隔30s。然后用4层纱布过滤,过滤液再用磨式匀浆机以3000r/min匀浆3次,一次5S,间隔30s。加去垢剂Triton-X-10,两者比例100:1,混合后25009×10min(4℃)离心,上清液即肌匀浆分装置-20℃冰箱备用。实验前肌匀浆与弗氏佐剂2:1混合,每周于豚鼠项背部皮下注射一次(0.2ml肌匀浆加0.1ml佛氏佐剂),共8周。

(2)模型特点  注射后1~2d,注射局部有0.5~1cm的硬节,红肿,1周后结节变软、有波动感、破溃,部分体温升高,2周时明显,4周开始创口愈合,肿块逐渐变小,致8周时呈硬块。4~6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减少,体重减轻,毛色暗淡无光。注射后4周开始血肌酶(CK、LDH、AST)上升,6~8周达高峰;肌电图显示运动单位时限明显缩短、波幅降低、多相波增多;免疫4、6、8周时组织学检查均见以骨骼肌多发性炎症为特点的病理改变:镜下见横纹肌呈灶性分布的肌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细胞浸润,间质小血管壁增厚,周围有炎细胞浸润。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明暗带消失,肌原纤维肿胀、断裂、出现空泡化,线粒体凝聚、空泡化、肌束间隙增宽,提示有肌萎缩。

(3)比较医学  人类发生多发性肌炎时其机体血清肌酶水平升高,肌电图呈肌原性损害,镜下病理组织学特征主要为肌纤维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兔骨骼肌与豚鼠骨骼肌具有抗原交叉性,以家兔骨骼肌匀浆与弗氏佐剂多次免疫豚鼠制成的实验性肌炎模型,在肌酶、肌电图和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与人类肌炎有相似之处。

021-56570878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2024 上海申知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214号-2   sitemap.xml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